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撥開塵土


午安 韶文姐

心想應該要加個姊

兩篇文章我都閱讀完了

很高興你跟我分享


也許代表 妳對我這個人開始產生些許的信任感吧

這是我的詮釋拉

見面之初 邀你於檔案室咖啡館同餐

跟我的那些小鬼頭同事們

東一句西一句的亂說話


擔心那時會讓你覺得我們輕浮

尾瀨郎 的作品 是我們大學時期一門課必看的書籍

老實說 我非常的開心且佩服 妳朋友們的企圖

也希望她們夠持續

我非常樂意的去馬祖一趟

看年底前能不能 帶幾個公司的人過去看看

因為公司的人 還沒跟我去過馬祖

相較於馬祖 資源少反而對她們是好事

所以我相信願意過去的藝術家

不會計較那生活不便的問題

也許每天 挑水 與燒水洗澡反而成為

新的場所記憶

某個層度來說 這也是回應你的心得

我從您的心得解讀

可延續上一次我們線上的交談

鄉愁與斷代的記憶空間感

也許鄉愁對於憶美是一個驅動保存的動力

但我們要提醒自己的是

我們的核心是希望聚落能活下來

既然活下來 就代表他的場所是有演進的

而錯誤的修復方式 也代表了

這個聚落生命史裡 一段戲謔式的存在過程

某個程度而言

不需太嚴肅的看待這件事

如同你文章裡提的

丁字砌 人字砌 亂砌

反應著當時家戶經濟的狀態

但如果將時間點拉回當時 其實經濟不好是一件很灰色的事情

但百年後 卻是文化積壘的符號

我這樣比喻妳應該可以體會我所說的 不需太嚴肅的部份了

我寫這段文字的時間點 我在台中

兩三個月前我跟學弟妹去了趟大甲媽祖回鑾

在清水有三組傳統民居我很喜歡

她們並排著 在東海唸書時 有外地的朋友來

我幾乎都會帶他們去看

而最左邊的婆婆 每天傍晚都會再合院前整理菜圃

聊著大廳內高掛著明經進士的牌匾

我很喜歡跟她蹲在菜圃裡聊天

有時陪他拔拔草

也從他口中得知 許多家族發展的事情

這三組房子 最早的清代的時候就在了

前頭還有當時作官的旗竿座

最右邊的一組可以看的出來是日治時期的產物

依然為合院型式 但立面才ˇ改為洗石子

屋架也呈現 洋小屋組

三個月前再度回去看看她們

其中一間已經移平

我非常得吃驚

聚落的演替 在台灣裡是乎還沒找到好的方式

或者價值觀 早已掩蓋了我們的雙眼

而我們正是要找回將這些掩蓋雙眼的塵土給撥除的方法

不知可否 容我將此篇文字 po在我網誌上

我很喜歡跟你的對話議題

影像來源 阿達碼

2011年8月18日 星期四

花蓮豐田移民指導所


豐田村至今已愈百年的時間
但正式改為豐田此名稱約98年
為花東典型的官營移民村落
何為官營呢?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希望能將環境優美的花東留給
母國的內地人
所以開設了此村落
為了將移民村當時的建築修復回來
我們舉辦了此熱身的活動

小馬 劉宅2011-08




該案位於台東縣東河鄉海岸山脈的山腳之下
小小的房子 但空間蠻可愛的
希望在2個月能完全的完工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豐田村移民指導所 修復工作坊


雨耕於8/20日-8/21兩天於 花蓮縣壽豐鄉昔日豐田村移民指導所要辦一個小活動 請了嘉義舊監的修復木作匠師來交流 討論移民指導所修復的議題跟修復方法 目前活動還在籌劃,室內上課半天名額約 20人,實作時間約 1天名額約 7人,朋友會罵名額這麼少,因活動預算有一半是雨耕捐的,所有小公司銀彈少請見諒,未來活動會慢慢成長,目前報名優先希望留給社區當地人參加,訊息先放出來給親朋好友知道,有意願者可留言給我記得留電話,如果活動前名額有開放我會主動聯繫。想知道該建築長啥樣,可上雨耕的fb,裡頭照片跟圖面都有。對了活動供吃不供住,交通因人數不多雨耕可幫忙載,住的部份也可跟我們一起住,交一

些人頭費就好。


詳細的行程表日後補上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無 言 的 詼 諧 曲 M u t e R e a l i t y


Amass Archives 檔案室咖啡館於 · 2011年5月30日

- 無 言 的 詼 諧 曲 M u t e R e a l i t y - 林 佳 怡 個 展

"我們當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對於

那一塊土地

以及這一塊土地 "

歡迎光臨日常生活 : 人 與 空間

我的影像個展

2011/6/27(一) - 7/10(五)

AMASS ARCHIVES檔案室咖啡館(台東市台東糖廠內)

NO.21 Gallery

每週二至週日 14:00~21:00 PM

開幕活動時間

2011/6/29(三)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築符號異想曲-傳統街屋的再詮釋



開幕茶會| 4/16 14:00
展覽期間| 4/16-4/30
展覽地點| URS127公店-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7號
演出人員| 手牽手設計工作室

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

朗讀違章 看見城市的輕盈設計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城市中出現凸出、不對稱的違建是天際線刺眼的疤痕,卻也是都市中身體與空間互相對話發展的空間。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主辦「朗讀違章」展覽,3月11日起在城中藝術街區展覽。17日展覽最後一天,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褚瑞基,為觀眾進行「朗讀違章」導覽,帶領觀眾沉浸違章建築的異想世界。

「朗讀違章」邀請業餘建築工作室負責人王澍與第三建築工作室負責人謝英俊策展,以「亦圓亦方」和「後巷桃花源」為題,發展出非固定思維下的建築空間,觸發觀眾對空間與身體更多想像。

王澍的作品「亦圓亦方」以輕量木頭建材構築一個大型穹頂,搭建屋頂上方。這個設計的概念延續自2010年在威尼斯雙年展中「衰變的穹頂」設計理念,以電腦精密計算切割而成的材料組裝,讓設計者與施工者能夠完全切割,即使不了解設計理念,也能根據指示一步一步將建築物搭建起來,作為對當代科技的反諷,「當技術能夠排除人為誤差後,身體對於建築的感受是否還重要?」

這樣的建築也能隨時拆卸,並在其他的地方重新組裝,或以不同的面貌再出現。褚瑞基表示,「亦圓亦方」顛覆了對於方圓秩序的概念,當建築物能夠不被固定設計限制住,它也跳脫了規範,變得輕盈、多樣。不同於受限鋼材而被迫妥協的建築設計,王澍使用的建材讓整體設計容許更多想像,他也藉著這個更具移動性的建築回應現代社會快速轉移的特性。

另一邊由謝英俊進行的「後巷桃花源」則在建築之間的空間中搭建出一個空間,讓這個延伸出的空間有更多想像。這個由鷹架撐出的空間不似一般建築那般堅固,褚瑞基表示,這是現代主義對於過去太過強調「強」的元素,導致西方沒落的反思,反映在建築設計中,多了一些「軟」,把自然元素放入空間。

謝英俊秉持一貫「減量建材」進行設計;褚瑞基指出,進行建築工程時,材料、工法等條件往往限制了建築的可能性。以少量、隨手可得的素材建築,能將資本對於建築自由的限制降到最低。這些違建設計,都企圖讓觀眾產生不同於傳統建築空間的感受。

為什麼以「違建」為題?褚瑞基表示,早在1980年代,台灣步入後現代,開始思考自己是什麼。當時東海大學的老師以「違建」為題,將台灣的違建帶往國外,與外國的建築師們討論;直到現在,違建仍是熱門話題。褚瑞基認為違建在台灣社會產生了一種神聖性,成為一種對抗體制的象徵,對抗既有的空間構成;另一方面違建隨時可被拆除的危機性,也讓當事人多了「受害者」的身份。

「廣義來說,每個人住的幾乎都是違建,只要在沒有申請的前提下打掉自己房子裡的一道牆,這房子就成了一幢違建。」褚瑞基說,這種自行設計、創作,就是一種伸張自我主張的想像,讓「自我本體」的實踐成為可能。一如這次展覽的策展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阮慶岳在展覽文宣上所表示:「在此刻建築幾乎全面被權力收編的時刻,我們意圖對建築的本質究竟為何,做個思考與再定義。」

相對於大型建築的「重」,城市違建顯得「輕盈」,在既定城市空間中創造了模糊地帶、符合身體對空間的需求。違建其實是種有趣的象徵。褚瑞基表示,違建一方面是身體對空間需求、欲念的表達,因為「需要」而創造的空間;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宣示,告訴觀看者「我在這裡」。

回歸現實面,褚瑞基表示,雖然城市的違建是一種共業,是居住空間不足之下產生的結果。不過基於公共安全的規定,違建仍有被拆除的必要性,如何在相關法規與住戶權益間取得平衡,需要在政策上發展多元的思考。

資料來源

http://zooey0723.pixnet.net/blog/post/29265350?m=off


 
Template by: TIMLACO.VN